Monday, October 5, 2009

从「诗经」与「诗篇」探讨人性课题


作者用「诗经」与「诗篇」进行跨文化对话,皆因两者同样有着高品格的思想、高格调的言语、人性与灵性的紧密联系,都是古人“思想家、教育家、政治家”的思想与学说的哲理与价值。作者尝试将两者平行阅读,从中探讨共同的人性课题,尤其当面对不公义、压迫、人生处境及内在生命的挣扎时;处在多元文化处境的中国诗人与希伯来先知,是如何面对当时的景况?

作者力陈「诗经」是“中国人的经典”,富含中华民族文化、道德伦理、宗教文化、礼仪与行为规范等,主题多「以人为本」,以自己的德行为终极目标。笔者力辩「诗经」里的天、上天,模棱两可,可代表皇上,亦可代表上帝;天子乃是皇上,除上帝外,他掌管一切。但如遇到庸君治国不当使百姓受苦或自己的义换来不公义,受逼迫时,诗人便哀叹、抱怨、无语问苍天。选择怨天尤人或不怨天尤人,都反映出内心的不平衡,带有悲观、被动,因为官字两个口。

毋庸置疑,走投无路时诗人同样会转向天求助,他们也相信是有神的存在;差别的是不像诗篇里的作者那么确定神的同在与临在!

说到底,笔者未信主前也同样相信上天不会辜负有心人、人在做,天在看,但往往善有善报,恶有恶报,不是不报只是时辰未到,等来等去有些心灰意冷,神到底在那里?有没有在看? 为什么没有反应?


笔者辩明「诗篇」是“希伯来人的经典”,对象是「独一的真神」,关注人性软弱与罪、神的审判与公义,虽遇到压迫或不公义,心里仍然得到安慰。因为相信神是信实,一切主权在他,所以诗人能从绝望到充满希望、从哀叹到赞美欢呼,结果不是认命而是顺服神的权柄、以神为目标、凡事交托与信靠、一生为荣耀神而活!

作者首先主张「诗经」与「诗篇」是不同宗教社群经典的重叠与演化、继承与革新,最终形成群体的身份认同。随后能跨文化找到契合点,关怀社会弱势群体是衔接管道,再加上诗人、先知内心所表达都能引起共鸣,领悟生命的有限,这是宗教经典的力量,是笔者从这文章所领悟;“上帝是普及公共领域的神”(吴慧芬讲师)。
笔者读后感慨万千,能时时刻刻向独一的真神倾诉,而不是心事有谁知,非常感恩能被拣选成为基督徒,是神的恩典,同时也为那些在寻找真理的普罗大众祷告,希望能早日悔改归向独一的真神!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