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ednesday, October 7, 2009

梅智理:神学与电影的关系


作者是个影痴,笔者的良人也是个影痴,痴到什么程度?凡戏院上映的只要是华语与英语影片,不论好戏烂戏大小通杀,并且还是一个人单独去观赏。差别的是作者是用神学批判的眼光观赏,良人是消磨打发时间,纯粹是娱乐放松,偶尔从中得到些启示。

笔者相信电影好比咖啡,搞不好不但没有从中获益,反而会上瘾、被捆绑及沉迷当中。良人是最好的例子,一有新片上映,不去观赏就会周身不舒服,心不在焉,已被电影控制着他情绪,难以自拔。

作者难道忽略了水能载舟,于能覆舟的道理,毕竟市场上多数电影讲究创新、突破、赚钱与潮流等等,有品质的电影少之又少,。

笔者认为在现实生活中,电影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肯定会比正面影响多。古今对照,观众长期吸收毒素(暴力、煽情、色情、宣传的电影等等)多过吃有营养的食物(有品位、道德伦理、内容充实等等)。况且俗语说:「学好三年,学坏三天」,从电影学到不良习惯的比比皆是,被电影情节、内容拓展心灵与思维的人有几个?

笔者在2007年3月14日,在芙蓉老家了一部叫“十诫”的磁带,家翁告诉笔者影片里所演的是真实的,记载在基督教圣经里。这番话引起笔者的好奇心,隔天,就去探讨,寻找答案,岂知接下来发生的事真是奥妙,同月的28日,笔者夫妇就这样决志信主。这一切是电影的魅力吗?还是碰巧?或偶然?都不是!是天父的恩典,他要拣选谁?用什么方法?电影只不过是宣教的其中一个管道,真正的主权在于天父!(弗2:8-9)

笔者反驳除电影外,书、网络、大自然及生活点滴等等,都可以和神学成为彼此丰富的途径。其中最需要的是,要有牧者与属灵领袖的导引、教导及帮助信徒,学习在生活中每一个层面,都能以批判性思维,持守信仰核心将神学落实在政治、经济与国家。

Tuesday, October 6, 2009

政教分离?


笔者赞同作者概括政教分离已成为普世性可接受的原则,除了以神权为主的国家如伊斯兰教等 。“The separation of state and church”的直译是“国家和教会分离”,它的意思根本不是政治和宗教分离,而是国家机器对宗教机构(教会)没有权威,不予干涉,同样的宗教机构对国家机器没有权威,不予干涉《议报》第181期。

教如依附在政下,如唐朝的景教、明朝的天主教,变成是一种交易,不但本末倒置,而且失去见证及信仰的核心价值观,同时容易跌入“自我政权满足”的陷阱里。

一神论的宗教(犹太教、伊斯兰教、基督教等等)是「整体性」也是「公共性」,信徒的思想、生活与行为,在政治、社会与生活是个见证,是言行一致,并非排他性,也非专制性(纳粹主义、列宁主义)用政权及暴力为改变他人的信仰。

故此作者对于新加玻政府倡导“政教分离”作个分析。

所谓内忧外患,内里如搞不好,如何共同去面对外来的敌人?笔者断言新加坡政府采用政教分离是上上策,这是防范胜于治疗的方式;焦点是国家人民的利益、有助于维护宗教间的和谐及国家的安定。

「宗教和谐总统理事会」的成立是明智之举,能让政府在不同历史、文化、社会与政治,保持中立,宗教间互相尊重,同时也划清宗教和政治的界限,不让宗教成为「政权的工具」来巩固自己的势力。

自古以来许多战争是借用「唯一真神」的名义发动,过去和现在各宗教之间的争战,至今仍让数百万人成为牺牲品,法国天主教和国家政权几世记以来的对抗,至1905年实施了「政教分离」才得以结束。

让法国人民和睦共处主要建构在三个原则:1、信仰自由2、公民平等3、博爱精神。

笔者认为跨文化、跨信仰、跨民族的「民族团结(希腊语:laos)」不只是能落实在法国、新加坡,也是其他国家必然要落实的「政教分离」法,因为它是普世的,人人都可因此得益(哲学家:昂利佩纳-鲁伊兹《Henri Pena-Ruiz》)。

Monday, October 5, 2009

从「诗经」与「诗篇」探讨人性课题


作者用「诗经」与「诗篇」进行跨文化对话,皆因两者同样有着高品格的思想、高格调的言语、人性与灵性的紧密联系,都是古人“思想家、教育家、政治家”的思想与学说的哲理与价值。作者尝试将两者平行阅读,从中探讨共同的人性课题,尤其当面对不公义、压迫、人生处境及内在生命的挣扎时;处在多元文化处境的中国诗人与希伯来先知,是如何面对当时的景况?

作者力陈「诗经」是“中国人的经典”,富含中华民族文化、道德伦理、宗教文化、礼仪与行为规范等,主题多「以人为本」,以自己的德行为终极目标。笔者力辩「诗经」里的天、上天,模棱两可,可代表皇上,亦可代表上帝;天子乃是皇上,除上帝外,他掌管一切。但如遇到庸君治国不当使百姓受苦或自己的义换来不公义,受逼迫时,诗人便哀叹、抱怨、无语问苍天。选择怨天尤人或不怨天尤人,都反映出内心的不平衡,带有悲观、被动,因为官字两个口。

毋庸置疑,走投无路时诗人同样会转向天求助,他们也相信是有神的存在;差别的是不像诗篇里的作者那么确定神的同在与临在!

说到底,笔者未信主前也同样相信上天不会辜负有心人、人在做,天在看,但往往善有善报,恶有恶报,不是不报只是时辰未到,等来等去有些心灰意冷,神到底在那里?有没有在看? 为什么没有反应?


笔者辩明「诗篇」是“希伯来人的经典”,对象是「独一的真神」,关注人性软弱与罪、神的审判与公义,虽遇到压迫或不公义,心里仍然得到安慰。因为相信神是信实,一切主权在他,所以诗人能从绝望到充满希望、从哀叹到赞美欢呼,结果不是认命而是顺服神的权柄、以神为目标、凡事交托与信靠、一生为荣耀神而活!

作者首先主张「诗经」与「诗篇」是不同宗教社群经典的重叠与演化、继承与革新,最终形成群体的身份认同。随后能跨文化找到契合点,关怀社会弱势群体是衔接管道,再加上诗人、先知内心所表达都能引起共鸣,领悟生命的有限,这是宗教经典的力量,是笔者从这文章所领悟;“上帝是普及公共领域的神”(吴慧芬讲师)。
笔者读后感慨万千,能时时刻刻向独一的真神倾诉,而不是心事有谁知,非常感恩能被拣选成为基督徒,是神的恩典,同时也为那些在寻找真理的普罗大众祷告,希望能早日悔改归向独一的真神!

Wednesday, September 16, 2009

回应梁家麟的专业精神vs专业主义




教会是属神的儿女(罪人),因着主的恩典集在一起,为要遵守与完成主颁发的诫命与使命,就是全心、全性、全力爱神、爱人及使万民成为主的门徒。成为传道人是神的呼召,牧养羊群,面对世界的王(魔鬼)所敌对,这是所有传道人要有的心里准备,但一路走来有主的陪伴,这是他的允许,为此得着安慰。

笔者觉得信徒、传道人、教会所面对的挑战应该是从外而来,但在现实生活与作者所列举的事件大都发生在教会四面墙内,每天忙于处理教会人事间的问题,还能有心情对外宣讲神的国?告诉非信徒教会是我们属灵的家吗?

1、何谓教会世俗化?教会与社会是没有圣俗之分,信徒是属神的儿女生活在世界为神做见证,把人带到神的面前。教会的门永远是打开的,欢迎所有的人进来,但不是等待,必须进入社区接触人群,生活就是事奉,事奉就是生活;教会就是社会,社会就是教会,所传的道是是活的,能落实在生活。不要常挂着“我们不用外面的方法”,什么是外面的方法?难道教会的方法只适合用在教会,出了教会就不能用吗?教会与社会是不分离的。

2、信徒神学教育普及化不应视为传道人的威胁,反之应大大的提倡、鼓励及推动。除非传道人对自己没有信心,担心信徒比他强。神乃是光,在神的事没有一样是“神秘化“与”属灵化“,神学知识更是信徒脚前的灯,路上的光。没有一个传道人一出世报生纸上写着他的职业是传道人,没有神学教育那来传道人?有信心的传道人不怕信徒比他强,更期盼每个信徒都能成为门徒,就像保罗栽培提摩太等人一样,是大家效法的榜样,如此神的国才能复兴。
神学教育的目标,不只是在教会服事信徒,而是更有效的将公共神学拓展及落实在各个层面、各个族群。

3、同工多元化是好事,基督是头,传道人是神的使者,以父母的爱,事奉神的心,鼓励信徒彼此配搭“各尽其职”兴旺福音。尺有所短,寸有所长,只要大家分配好岗位,全力作主的工,不争功劳,不为名利,将荣耀归给神。
传道人拿的是主的薪水,作主的工,只要所作的是符合神的旨意,勇敢向前,总有一天,精城所至,金石为开。不求自己的益处,不忌妒人家的好,别人的误解、毁谤固然难受,但宁愿得罪人也不得罪神,想想主的榜样,他的掌权,心里便得着安慰。

教牧辅导与灵命栽培是教会首要重视的,不能置之不理,藉口没有人手,教会人数不断增长但生命没有改变有何用呢?等于多了一个机构而已。

人无完人,金无赤足,信徒要尊敬传道人,传道人要尽力栽培信徒成为门徒(全人),彼此不足的地方,祷告交托,由神处理,不要论断人,也不要论断自己。以神的眼看教会与世界,以神的意为念,彼此自我要求心意更新而变化,不断装备以成为合神心意的器皿。

传道人也好,信徒也好都是有专业知识(神学教育)、专业精神(为荣耀神而活),放下自我,尊主为大,彼此尊敬与配搭,建立神国,直到回天家,见主面!

回应谢品然的圣经与公共神学



身为一个初信者,笔者对圣经所理解的还很浅,对神学的用词更是一头雾水,加上脑袋里装的字汇是少之又少,在这只能用小学生都看得懂的字写出笔者的浅见。作者以创世記及妥拉解读神的公共性,从神、人与世界的关系带出基督教信仰与政治、经济及社会的密切关系。笔者信主皆因为觉得人必定有个创造主,唯有找到生命的源头,那活着才有意义。三尺之上必有神明、天网灰灰,疏而不漏、作事在人,成事在天、人在作,天在看;这表明普世的人大多相信有神。创1-2神既是宇宙万物的主,但为何他的公共性不被接纳,或许基于以下其中几个因素:
1、圣经是基督徒的专利,并且只用在教会、主日学、崇拜、灵修,非信徒少有机会接触。并且让人觉得圣经是基督教或天主教的经典,就如佛教的佛经、回教的可兰经。试问没看过圣经,如何能了解神的公共性呢?建议将圣经推广,就如市场推广书籍一样,什么激励圣经、致胜潜能圣经、坦伯顿致富圣经、…圣经,那能让人找到智慧与真理的真正圣经“公共真理”(弗勒斯德尔),更要大力鼓吹。
2、信徒本身将基督教当作一个宗教信仰,自己信的是独一的真神,异教的是偶像。热心传福音者去传道:信耶稣可以上天堂,不信的人下地狱,、是神的儿女、是圣洁的、有永生,无形中带有排他与自我膨胀的意识,形成彼此间隔膜。不冷不热或挂名的可能只有崇拜当天是属神的日子,离开了教会是属自己的,让人觉得信什么神都是一样的。真正的信仰是活的,不只是头脑的知识,更是可以落实在政治、经济及社会。讲道、传道、圣经教导是生活化,不是教导律法而已。唯有将信仰生活化,生活信仰化,才能见证神的无所不知,无所不在,无所不能的公共性是给所有的人,不只局限在基督徒范围,因为真理是是放诸四海皆准。
3、错误的观念:事奉=教会的四面墙,宣教=要人信耶稣,合一=只在自己的教会、宗派,这种观念要调整。信徒的责任是将真理传开去,言行举止都能荣神益人,不要人信耶稣,是使人从我们身上看见耶稣。因为救赎是神的恩典与主权,他要拣选谁就拣选谁,轮不到人插手。
要落实公共神学化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,活出神的话,明白神的国不只是在四面墙而是跨宗派、跨宗教、跨文化、跨种族、跨国度,公共性及普世性的。
福音使命=公共神学是要用无私的爱,不带有目的服事神、爱人,尊重种族、文化的差异,积极栽种与浇灌,建立“共同福址”(莫特曼)及“普遍真理”(潘兰特)的世界。

Monday, September 14, 2009

15 Malaysia-halal

http://15malaysia.com/films/halal/

一向不爱观看本地的影片,有点感官虐待。
这影片用人物做了个很大的对比。诠释一个瘦如竹竿、有气无力,另一个高头大马、八面威风,有好几个佣人还有Raymond厨师。

描述几种可质疑的方法来宰杀家畜:
1、用棍及椅子击打,如击打仇敌一般。难道如此打法这鸡还可吃吗?
2、用铁链勒颈,鸡颈这么小,很容易把整个颈项勒断哦!
3、折断腿会导致死亡吗?真可笑!
4、用抢杀鸡还是打猎?

小时候看婶婶杀鸡,也是用刀往鸡颈一割,鸡就呜呼哀哉!
目前在市场上好像都没有看到有全身黑青、颈被勒过、断腿、被抢打过的鸡。,不晓得有否读者见过、买过或吃过?有的话,请通知,笔者也想尝试一下。


庆辛笔者什么食物都可吃,走到那里,吃到那里,没有顾虑。

Wednesday, September 9, 2009

谈合一

教会合一不应该只局限在地方堂会,因为基督对门徒的要求是:普天下基督徒的合一。所以此专文想探讨的是如何让基督徒明白何谓真正的合一。我们的研究进路是先解释约翰福音大祭司的祷告,然后整理历史上几次教会合一的案例,最后再看看今天的教会可以从当中得到什么样的启迪与借镜。